掃描加微信
免費獲取方案
作家許知遠成長故事
發(fā)布時間:2016-12-05 21:29:41 發(fā)布者:鐵贏企管
許知遠的出現(xiàn)從來都離不開書。
即使是坐地鐵或是接受媒體采訪前的空隙,他的面前也總會有一本書,或是一本英文雜志,一本厚重的英文字典。
他做書店、開專欄、寫書。八年間,從《那些憂傷的年輕人》到《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》,從《經(jīng)濟觀察報》到《生活》雜志,這個在23歲就決定做一個作家的人,他的文字已經(jīng)影響了新一批年輕人。
從24歲到31歲,許知遠稱,他的寫作已經(jīng)從追求華麗轉(zhuǎn)變?yōu)樽⒅貙ι钫鎸嵉捏w驗。“我希望在寫作中尋找安寧、美好的東西。”盡管他同時也認為,寫作不應該是一件隨性的事,發(fā)表意見應該是一種義務。
許知遠文章中充溢的,是眾多西方著名知識分子的名字。他在《經(jīng)濟觀察報》的專欄結(jié)集《昨日與明日》,名字就是模仿李普曼的專欄“今日與明日”。不僅如此,他的參照體系的英美色彩濃厚:“特別是高中時期,那時受了很多李敖的影響。他不是在文章中說,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嗎?”而對于傳統(tǒng)文化,他卻“一無了解”。朋友說,他談論中國時的口氣“就像一個外來者”。
高中與大學時期,被翻譯成中文的外版書籍成為許知遠最主要的閱讀來源。北大圖書館三、五塊錢處理的《時代》過刊,成為他認識西方的主要途徑。這段閱讀經(jīng)歷,對他的思維體系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。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我對人、對事物、對國家的看法,都是從西方經(jīng)驗里來的,比如說,我就曾認為個人主義是最好的。”
2002年,許知遠第一次出國,他在美國待了一個月。“以前對于西方的認識更多是從書本上,這次是人和人更感性的接觸,也是第一次跟以前只在教學參考書上出現(xiàn)的人進行真正的交流。像加爾布雷斯、希勒,他們都是非常典型的美國知識分子,他們的生活方式、他們對于世界的思考方式,甚至他們的談話方式,你都可以從他們身上借鑒,慢慢形成自己的態(tài)度。我見加爾布雷斯時,他已經(jīng)92歲了,還在寫新書,當時我就覺得,我要做這樣的人,要做一些新的事情。”
2004年,許知遠第一次給大陸以外的雜志《天下》撰寫專欄。一名臺灣學生說,他從這本在華人世界頗有影響力的雜志上,第一次看到了大陸人寫的文章。這也是許知遠“發(fā)現(xiàn)中國”的開始:“那時還很模糊,不知道該怎么寫中國。但寫作和談論是一種探索方式,在談論中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中國意識的空白,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中國,只能去看《財富》、《紐約時報》是怎么寫的。這是一塊陌生的知識和情感領域。”
從為中國介紹西方,到向臺灣介紹大陸,許知遠感受的最大不同是,“你越描繪自己的國家,越意識到跟她的感情,情感是一點點凸顯出來的。所謂的冷峻都是假裝的,要溫情,不要濫情就可以了。”
這之后,許知遠的文章中,“中國”不再是簡單的地理概念,“現(xiàn)在清晰一些了”。他開始試圖探討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、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任務。他的價值體系中,也開始補充進一些非英美體系的東西。近一兩年,他開始寫更多關(guān)于中國的事物。在《金融時報》中文版的專欄就是希望幫助海外讀者了解中國正在發(fā)生的事情。
從來不讀魯迅的他,近幾個月開始讀魯迅了。而且,他還計劃到中國各地走走,通過與當?shù)厝说慕徽?,把看到、聽到的東西表達出來。他依然讀不下去古文,看的更多的還是漢學家寫中國的文章。
微電子專業(yè)的背景卻頻頻在經(jīng)濟領域發(fā)言、文章中過分的旁征博引,都成為人們對許知遠的最大質(zhì)疑。“專家是多么愚蠢的title呀!”許知遠反駁說。“我的專業(yè)是人,是一個更宏觀的概念。而且我大量使用引語,是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。用引語,是一個學習的過程,一個連接的過程,連接過去和現(xiàn)在的人,為讀者提供啟發(fā)。那是我試圖分析和推理的方式呀。在西方傳統(tǒng)里,這是很正常的。但我們的國家太反智了,人們喜歡直接的東西。而我傳遞更多的是信息和推理,不是一個確定的觀點。我不一定有觀點,結(jié)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上,才能得出看法。當我有觀點的時候我會表達出來的。”
許知遠說,他開始更重視微小的變化。“成長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經(jīng)驗的積累,更是內(nèi)心對于自己所做事情確認的過程。”這個曾經(jīng)迷戀蘇曉康式抒情體,曾經(jīng)以李敖、孔慶東為精神武器的年輕人,已經(jīng)過了而立之年:“世界的參照體系很多,你要試圖從不同的地方借鑒不同的經(jīng)驗。我還沒有成型,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,所以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。知識可以被不斷取代、顛覆,但性格的塑造卻能給人生帶來穩(wěn)定性。生活沒有特殊的轉(zhuǎn)折點,而是由dailywork積累而成的,認識到這一點,是我自己成熟的標志。”